780139465
0703-277203741
导航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摄影业务 >

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温习知识点

本文摘要:八下文言文重点篇目温习知识点《与朱元思书》1、作者:吴均,南朝梁文学家。解题:“与”:给予。“书”:信。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。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,寥寥一百四十余字,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传神,使人读后悠然神往,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,是六朝骈体文中形貌山水景物的妙品。2、解释重点字。①风烟:指烟雾。②共色:同样的颜色。 ③俱:都。④许:附于数词之后,表约数,相当于“光景”“左右”。 ⑤独绝:唯一无二;绝,到了极点。

欧宝体育app官方入口

八下文言文重点篇目温习知识点《与朱元思书》1、作者:吴均,南朝梁文学家。解题:“与”:给予。“书”:信。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。

信中述说旅行所见,寥寥一百四十余字,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传神,使人读后悠然神往,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,是六朝骈体文中形貌山水景物的妙品。2、解释重点字。①风烟:指烟雾。②共色:同样的颜色。

③俱:都。④许:附于数词之后,表约数,相当于“光景”“左右”。

⑤独绝:唯一无二;绝,到了极点。⑥从流飘荡: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激荡。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,省略了主语。(7)急湍:急流的水 (8)寒树:使人看了感应有寒凉之意的树。

(9)负势竞上:凭依(高峻的)形势,争着向上。这一句说的是“高山”,不是“寒树”。(10)轩邈:轩,高;邈,远。

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,意思是这些高山好像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。(11)泠泠:形容水声的清越。

(12)相鸣:相互和鸣 (13)⑥戾天:到天上;戾,至(14)息心: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。(15)经伦:计划、治理。(16)忘反:流连忘返;“反”同“返” (17)⑩横柯上蔽: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。上,在上,(18)犹:似乎,如同。

(19)交映:相互掩映。(20)见:同“现”,显现,显露。

(21)缥碧:青白色。3、中心:.《与朱元思书》一文形貌作者搭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,历历如画,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。

同时,也体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。4、结构: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,归纳综合形貌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。

第二段 以精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形貌了富春江的异水。水色、水清、水深、水急都突出了“异”的特点:。

第三段形貌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,并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、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。全文分三自然段,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致。

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“奇山异水”来写;第二自然段写异水,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“异水”(水清、急的特点)形象地体现出来;第三自然段写“奇山”(紧扣山高、树多、景美的特征):作者从视觉、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,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。5.联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。(4分)(1)从“从流飘荡,任意工具”句中体现作者对自由的盼望;(2)从“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

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”句中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,对生命的赞美;(3)从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”句中体现对山水风景的热爱,对功名利禄的藐视,对政界的厌恶。(重点)6、 明白背诵。按要求写出句子。

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:(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)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:(从流漂荡,任意工具)总的归纳综合赞叹富春江景的:(总领全文的句子)(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)写富春江水清澈的:(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。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)写江流气势磅礴的:(急湍甚箭,猛浪苦奔)写听觉感受的:(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

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不停(对偶句)写山“奇”的句子: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。负势竟上,相互轩邈;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文中“急湍甚箭,猛浪苦奔”一句是写水流湍急,《三峡》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?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。7、重点句翻译。

①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----烟雾全部消散尽净,晴空和青山出现同样颜色。②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。――高潮的急流,比箭更快;汹涌的浪滔,与快马无异。

③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。――紧贴两岸的山上,长满了常青(阴森森)的树木。

④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。――那些为名为利尽力攀高的人,看到这些雄奇的岑岭,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。⑤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。――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,纵然白昼与黄昏无异。

⑥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治理社会事物的人,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,就会流连忘返。⑦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,在白昼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。8、浏览。

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.特点是水流湍急,快如箭马。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,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体现得十分生动形象9、中心: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?体现对山水风景的热爱,对功名利禄的藐视,对政界的厌恶。(重点)(也是本文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)10、讨论。

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,试凭据作者的形貌,分析这里的山“奇”在那边?答:奇在“负势竟上,相互轩邈;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”句中连用“负、竟、轩、邈、争、指”等字,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,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,其次写山中种种声音,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,使人感应山间到处《五柳先生传》(晋宋时期诗人、散文家,陶渊明)1、 文学知识:陶渊明:晋宋时期诗人、散文家。《五柳先生传》出自,《陶渊明集》还学过他的文章〈〈桃花源记〉〉,诗有《饮酒》 《〈归园田居〉其三》2、 人物浏览:(1)五柳先生的形象:安贫乐道,不慕荣利,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。

(2)从三方面形貌其形象的:一是:性格(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) 二是:志趣(好念书、性嗜酒、著文章)三是:生活(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)(3)对“五柳先生”的评价:五柳先生不慕荣利,率真自然,安贫乐道,是陶渊明的自画像。

他不慕荣利,厌恶政界的追名逐利,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。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,隐居起来,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。(4)本文与,《醉翁亭记》中的“醉翁”同是嗜酒,其用意有什么差别?五柳先生:在饮酒中自得其乐,并忘却荣辱得失。醉翁: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。

是与民同乐。3、 名句及成语:(1)不求甚解:现指:只求懂个或许,不求深刻明白。本文指念书只领会要旨,不在一字一句上太过下功夫。

(2)不戚戚于贫,不汲汲于富贵。意思:不为贫而忧虑,不热衷于发达做官。

4、 重点实词:会意: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。(会;体会,领会。意:书中的意旨) 亲旧:亲戚、朋侪。

造饮:到、往。到别人家里去喝酒。期:希望,愿望。环堵:周围环着四堵墙。

萧然:冷冷清清的样子。短褐:粗布短衣; 穿结;打补丁。晏如:安稳自若的样子。

戚戚:忧愁的样子。汲汲:心情急切的样子。

兹若人:此人。俦:朋侪,朋友。觞:羽觞。

嗜:喜好,喜欢。5、 重点句子翻译:(1)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:安平静静的,很少说话,不羡慕荣华利禄。

(2)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:到别人家里去喝酒,一来、就要把酒喝光,希望一定喝醉。(3)好念书,不求甚解:喜欢念书,但念书只求领会要旨,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太过下功夫。(4)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: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,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。(5)衔觞赋诗,以乐其志:一边喝酒一边做诗,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应快乐。

6、明白背诵:《五柳先生传》中(1)讲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: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。(2)先生的三雄心趣是:好念书,性嗜酒,著文章。(3)文中引用前人之言,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而且与传文中“不慕荣利”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:不戚戚于贫,不汲汲于富贵。

(4)文中形貌“五柳先生”不追名逐利,恬淡自足的诗句是: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《马说》韩愈一、作者作品:韩愈唐朝文学家。

本文选自《昌黎先生集》里的《杂说》。二、说的特点:可以说明事物,可以揭晓议论或记叙事物。三、阅读明白:1、本文中心句:(中心论点)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
2、本文写法:托物寓意(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,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,隐藏人才,表达了强烈的愤慨):s3、本文段意:一段: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议作用。二段:千里马被隐藏的基础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。

三段:总结全文,写食马者的愚妄。4、讲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: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5、千里马一定被隐藏的原因: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
6、形貌千里马可悲运气的句子及作用:祗辱于仆从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。作用:从反面叙述了中心论点。7、讲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: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
8、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: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。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,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,展现被隐藏的原因。9、写食马者的愚妄(平庸浅薄)的句子: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;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

10、'其真不知马也'的作用:与开头呼应,点明全文主旨。11伯乐、千里马、食马者的比喻意义: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,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,食马者比喻隐藏摧残人才的统治者。

12、《马说》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议作用的句子是: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.13、千里马的才气被隐藏的原因是什么?①伯乐不常有。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③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。

14、在《马说》第三段中,作者认为对'千里马'的摧残、隐藏体现在哪三个方面?①策之不以其道。②食之不能尽其材。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、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?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

'16、《马说》中提出人才造就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: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17、《马说》中形貌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:只辱于仆从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18、《马说》的主旨是: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

19、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:千里马常用,而伯乐不常有。20、这篇文章接纳托物寓意的写法。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;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;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,摧残人才,隐藏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。

21、对食马者举行强烈讥笑是哪一句?执策而临之,曰:'天下无马!'《送东阳马生序》(明朝:宋濂)(阅读课)1、文学知识、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2、重点字词解释。余幼时即嗜学:喜欢,喜好。致书:获得书。

这里是买书的意思。致,取得、获得。假借:借。假也是借的意思。

弗(不)之怠:懈怠,不放松誊录。“之”是“怠”的宾语,指“笔录”这件事。

走送之:跑 既加冠:已经加了冠,到了成年。(又)患(无)硕师(名人与游):患,担忧,忧虑。硕师,才学渊博的老师。硕,大。

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:尝,曾经。趋:奔向。先达:学术界的前辈。执经叩问:求教。

叩,问。德隆望尊:道德高,声望重。门人门生填其室: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。

门人,门生、学生。填,塞。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。

稍降辞色:把言辞放委婉些,把脸色放温和些。援疑质理:提出疑难,询问原理。援,引,提出。

质,询问。俯身倾耳以请:弯下身子,侧着耳朵(表现专心而尊敬的)请教。或遇其叱咄:或,有时。

叱咄:训斥,呵责。(礼愈)至:周到。(不敢出一言以)复:这里指辩解。

俟(其欣悦):等候,等。负箧曳屣:背着书箱,拖着鞋子(表现鞋破)。穷冬:严冬。皲裂:皮肤因严寒干燥而破裂。

(至)舍:学舍,书舍。僵劲:僵硬。(持)汤沃灌:热水。沃灌,浇洗。

以衾(拥覆):以,用。衾,被子。

寓逆旅:住在旅馆里。逆旅,旅馆。(主人)日再食:天天提供两顿饭。再,两次。

食,提供伙食。(同舍生皆)被(绮绣):同“披”。(戴)朱缨(宝饰之帽):朱缨,红色的帽带。腰(白玉之环):腰,挂在腰间。

(右备)容臭:容臭,香袋。烨然(若神人):烨然,色泽耀眼的样子。緼袍敝衣:破旧的衣服。

緼,旧絮。敝,破。略无慕艳意:毫无羡慕之心。

慕、艳,羡慕。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:因为心田有足以快乐的事情(指念书),不以为吃的穿的不如别人。

3、明白背诵。(1)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“略无羡艳意”: 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(2)讲明第2段看法的句子是: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?4、思考、(1)从几方面归纳综合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?路途:遥远艰难。

衣着:破旧不能御寒。饮食:逐日两顿,毫无滋味。(2)太学生的优越条件,体现在那些方面?有书可读,有师可问,无奔走之劳,无冻馁之患。(3)第一、二段文字接纳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?这样写有什么利益?对比,增强说服力,突出中心。

(4)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优劣之间的关系?答:学习条件欠好,仍然能学习好,像宋濂那样;学习条件好,却纷歧定序学得好,像某些“太学生”那样。学习条件优劣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,但不是决议性的,学习乐成关键是恒久坚持“勤且坚”专心致志,这是宋濂身体会,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配合体会。

(5)本文展现了怎样的原理?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?(6)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?作者现身说法(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),增强作品熏染力和教育作用。(7)作者在艰辛的情况下受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?联合自己实际谈一下。5、课外积累。昔人受苦求学的事迹。

东周时代,苏秦念书欲睡锥砭骨。西汉,孙敬昼夜苦读,以绳系头悬屋梁。西汉,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念书。晋朝,车胤(yìn)囊萤念书。

晋,孙康家贫,映雪念书。(昔人苦学的做法不须要后人效仿,但他们受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,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,立志上进的动力。)3、重点段翻译。

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,朝廷天天供应膳食,怙恃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,没有受饿受冻的忧虑;坐在高峻的屋子里诵读诗书,没有奔走的劳苦;有司业、博士做他们的老师,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、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;通常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,不必像我那样亲手誊录,向别人借来才气看到。如果他们的学业另有不醒目,品德另有没养成的,那么不是天资低下,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而已,那里是别人的过失呢?《醉翁亭记》1、文学知识。

欧宝体育app官方入口

本文出自《欧阳文正公牍集》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2、生字环滁(chù) 林壑(hè)琅琊(láng yá) 饮少辄醉(zhé)岩穴瞑(míng) 伛偻(yǚ lǚ) 酒洌(liè)山肴野蔌(sù)觥筹(gōng chóu)射者中(zhòng) 弈者胜(yì) 颓然(tuí) 阴翳(yì)3、重点解词环滁:围绕着滁洲城。环,围绕。林霏开:树林里的雾气散了。

霏,雾气。负者:背着工具的人。负,背。

临于泉上者:靠近。泉香而酒冽:泉水甜,酒儿清。

冽,清。山肴野蔌:野味野菜。蔌,菜蔬。

杂然而前陈者:杂七杂八摆放在眼前的。杂然,错落的样子。陈,陈列、摆开。

觥筹光错:觥,羽觞。筹,酒筹。阴翳:形容枝叶茂密成阴。

翳,遮盖。佳木秀而繁阴:发荣滋长的意思。

醉翁之意:情趣。深秀者:秀丽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:酣,纵情地喝酒。

丝,弦乐器。竹,管乐器野芳发而幽香:野花开了,有一股清幽的香味。

芳,香花。发,开放。伛偻提携:暮年人弯着腰走,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。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。

伛偻,驼背,这里指老人。云归而岩穴暝:烟云聚拢来,山谷就昏暗了。

暝,昏暗。4、重点语句翻译(1)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译:沿着山路走六七里,徐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,(又看到一股水流)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,这就是酿泉。(2)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

译:山势回环,路也随着转弯,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,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,高踞在酿泉上面,这就是醉翁亭。(临,靠近)。(3)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译: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,而在乎山水之间啊。

(4)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译:浏览山水的兴趣,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。

(5)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差别,而乐亦无穷也。译:早上上山,薄暮返回,四季的景致差别,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。(6)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

译:到溪边来钓鱼,溪水深鱼儿肥。(7)苍颜鹤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译:苍老的容颜,雪白的头发,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:这是太守喝醉了。

(8)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译:树林茂密阴蔽,上下一片啼声,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!(9)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译:游人们知道随着太守游玩的兴趣,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。

(10)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谁?庐陵欧阳修也。

译: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,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,是太守。太守是谁?是庐陵的欧阳修呀!5、温习文章知识。

(1)归纳段意 第一段:写醉翁亭自然情况和命名缘由。第二段: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致。

第三段:滁人、来宾、太守游琅山的情形。第四段:写日暮醉归,点明全篇主旨。

(2)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? 答:由远到近。(3)“太守自谓也”在文中作用是什么? 答:制造悬念,引出下文。

(4)请写出贯串全文主线的句子。答: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(5)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?划分是什么?焦点又是什么?答:四幅。

滁人游、太守宴、众宾欢、太守醉;其中焦点是太守醉。6、明白背诵。

(1)“醉翁”的由来是什么?请用文中原话回覆。答: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“醉翁”也。

(2)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,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。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?答: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。(3)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详细化了?答: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差别,而乐亦无穷也。

(4)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。答: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来宾从也。

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(5)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。

答: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。(6)归纳综合本文的主旨。与民同乐(文中原句“醉能同其乐”)(醉乐统一的句子)(7)领起全文的句子是:环滁皆山也。

(8)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:醉翁之意不在酒。(9)体现全文焦点及醉翁命名之意(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,情趣所在)的句子是: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(10)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(七个字的成语)是;醉翁之意不在酒。(11)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: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

(12)表达作者庞大情感的句子是: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(13) 文中贯串全文主线的句子是: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(14)文中与'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'相照应的文字是:苍颜鹤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7、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,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。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现在通常用来表现:本意不在此,而在此外方面“水落石出”现在通常用来表现:事情真相明白8、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? 答:寄情山水,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。

《 岳阳楼记》一、生字谪(zhé)守 朝晖(huī)夕阴霏霏(fēi) 黄昏冥冥(míng)霪(yín)雨 心旷神怡(yí) 皓(hào)月 宠辱偕(xié)忘潜行(qián) 浩浩汤汤(shāng) 潇(xiāo)湘 属 ( zhǔ 同“嘱”)二、重点解词增其旧制:扩大它旧有的规模。制,规模。横无际涯:宽阔无边。涯,边。

朝晖夕阴:或早或晚(一天里)阴晴变化。晖,日光。

大观:雄伟情形。前人之述备矣: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。

备,详尽。山岳潜形:山岳隐没了形体。黄昏冥冥:薄暮天色昏暗。

薄,迫近。翔集:时而飞翔,时而停歇。集,栖止,鸟停息在树上。岸芷汀兰:岸上的小草,小洲上的兰花。

长烟一空:大片烟雾完全消散。一,全。何极:哪有穷尽。

樯倾楫摧:桅倒下,桨断折。郁郁:形容香气很浓。

把酒临风:端酒当着风,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。把,持、执。

微斯人:没有这种人。微,无、没有。吾谁与归:我同谁一道呢?归,归依。三、重点语句翻译1、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。

译:到了第二年,政事推行顺利,黎民安身立命,种种疏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。(具,同“俱”)。2、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 译:鉴赏景物时的心情或许有所差别吧?3、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

译:在那春雨绵延不停,整月不晴的时候(开,放晴)4、至若青和景明,波涛不惊译:待到东风暖和,阳灼烁媚、湖面平静(景,日光。惊,有“起”、“动”的意思)5、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译:脱离国都,纪念家乡,担忧(人家)说坏话,恐惧(人家) 品评指责。(去,脱离)6、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。

译:胸怀开阔,精神愉快,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。(宠,荣耀;偕,一起)7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译: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情感,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体现差别。

(求,探求。为,指两种心情)8、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。

译:不因为外物(优劣)和自己(得失)而或喜或悲。(以, 因为)。9、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

译: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黎民忧虑;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。10、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译:担忧在天下人之前,享乐在天下人之后。(先:在……之前,后:在……之后)11、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: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,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。

12、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:把唐代名人和今世作家的诗赋镌刻在上面。四、文章知识1、本文出自《范文正公集》作者是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范仲淹。

2、归纳段意第一段:写重修岳阳楼的配景和作记的缘由。(记叙)第二段:(写景)形貌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致,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“览物之情”。引出下文。

第三段:(写景、抒情)写“迁客骚人”“以己悲”的心情”。第四段:写“迁客骚人”“以物喜”的心情。

第五段(抒情、议论)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理想。展现全文中心。

3、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?在文中有什么作用?答: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结果,交待作记缘由,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。4、腾子京“谪守巴陵郡”,却仍然“重修岳阳楼”这说明晰什么?答: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高昂治理政事,也具有古仁人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”的旷达胸襟。

5、第二段中,“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”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?答:承上启下(引出下文的抒情)五、明白背诵、(1)写迁客骚人“悲”、“喜”的句子划分是什么?答:悲“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;”喜“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。”(2)形貌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? 答:浮光跃金。(3)形貌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? 答:静影沉璧。(4)体现作者体贴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?(体现进亦忧,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?)答: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

(5)“进”“退”划分照应什么? 答:居庙堂之高;处江湖之远。(6)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: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。

(7)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理想的句子 (与现在“刻苦在前,享乐在后”的精神相似的句子。)答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(8)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? 答:属予作文以记之。

(9)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“大观”的语句。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?答:衔远山、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;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

(衔、吞)(10)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? 答:政通人和、百废具兴(11)第二段中说“前人之述备矣”,照应上文哪句话?孟浩然在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一诗中是怎样“述”的?答: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。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(12)从空间角度形貌岳阳楼雄伟情形的句子是:衔远山,吞长江,声势赫赫,横无际涯。

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(13) 从时间角度形貌岳阳楼情形的句子是: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(14)由'四面湖光归眼底,万家忧乐到心头'这副对联,你能想到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
面临人生中乐成的欢喜和失败的痛苦,我们应拥有'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'的心态。(用《岳阳楼记》中原句答)六、思考(1)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,为什么会发生一悲一喜的效果?答:自然的情形包罗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,天气恶劣才会“感极而悲”,天气优美才会“心旷神怡”。(2)第三、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?(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?)答:推导出“古仁人之心”与“二者之异”,体现古仁人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”的博大胸襟。

(3)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? 答:以物喜,以已悲。(4)第五段中“或异二者之为”中“二者”指的是什么?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?作者对“二者之为”持什么态度?答: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。

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在。否认。(5)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? 答:否认迁客骚人的悲喜观,勉励友人。(6)“迁客骚人”“古仁人”的区别在那里?答:悲喜观差别;迁客骚人“以物喜, 以已悲”。

古仁人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;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(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)(7)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?答:展现了古仁人之心的内在;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;勉励友人。点明中心。七、词语浏览。

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答:“怒”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,声音之响。(1分)《小石潭记》本文作者柳宗元,唐朝著名文学家。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,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。

他到场了王叔文的政治团体,力争厘革。但不久遭到迫害。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。

永州其时是个很是荒芜的地方,但自然风物很美。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,去城郊寻胜探幽,搜奇揽胜,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工具,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。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《永州八记》。《小石潭记》就是其中的一篇。

首先通读全文,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,相识课文基本内容。一、读准字音篁( ) 冽( ) 坻( ) 屿( ) 嵁( )佁( ) 俶( ) 翕( ) 怆( ) 邃( )二、解词水尤清冽 清冽:清澈。隔篁竹 篁竹:竹林。佁然不动 佁然:愣住的、静止的样子。

为坻 为:动词,做成,成为。三、学习本文1、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形貌景物的?详细写了哪些景物?以游览的先后序次来形貌的。

先写潭上的或许情形,再写近处潭中情形,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,最后写潭上气氛。详细形貌了石潭、潭水、游鱼和溪流。2、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?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?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……参差披拂。潭中鱼可百许头……似与游者相乐。

3、潭上有什么景物?四面竹树环合,寥寂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4、凭据课文内容,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?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?作者对游鱼的那种“似与游者相乐”的形貌时心情是快乐的,而“寥寂无人,凄神寒骨”的形貌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。


本文关键词:欧宝app官方入口,八年级,下册,文言文,重点,篇目,温习,知识点

本文来源:欧宝体育app官方入口-www.xcqljy.com